經典閱讀 | 干好工作18法(一)
時間:黨委工作部 點擊:載入中...
2021-05-11 單位(部門): 黨委工作部 作者:《干好工作18法》文章指出,“方向正確以后,方法便為王”,并強調要“文經我手無差錯、事交我辦請放心”,F將此文分享給大家,相信只要您認真品讀,一定會有所裨益。
方法是為達到某種目標而采取的途徑、步驟、手段等,是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明燈和路標。毛澤東同志曾強調,“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,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。我們的任務是過河,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。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,過河就是一句空話。不解決方法問題,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。”可見方法十分重要,方法得當事半功倍,方法失當事倍功半。
方向正確以后,方法便為王。工作中只有掌握科學的工作方法,才能確保高效,圓滿完成各項任務,提升工作的境界和水平。
一、不要差不多,盯住最完美
“差不多”是我們平時常說的一句口頭語。很多人學習上一知半解、淺嘗輒止;工作中只求過得去,不求過得硬,滿足于應付了事;生活中粗心大意、隨意邋遢等等,其實都是“差不多”心理使然。“差不多”心態看似沒有什么大礙,但是若干個小的“差不多”,集中起來就會導致“差很多”,1%的疏漏往往會造成100%的錯誤,正所謂差之毫厘、謬以千里,上錯一點、下錯一片,長期下去對工作對事業不利、對自身成長不利、對單位形象也不利。其實質是一個態度問題,與能力基本無關,但與一個人的品行、性格、習慣有關。
魯迅先生曾專門批評過“馬馬虎虎”現象,胡適先生還寫過一篇寓言故事叫《差不多先生》,這位“差不多先生”十字常常寫成千字,千字常常寫成十字,最終因為找錯醫生而一命嗚呼。故事雖然滑稽可笑,但其處事方式,至今仍是不少人的寫照。世界上的事最需要“認真”,也最怕“認真”,所以一定要強化精品意識、細節意識,時刻擁有“沒有最好,只有更好”的理念,養成嚴肅、嚴格、嚴謹地對待工作的習慣,絕不忽視任何一個細節,絕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,要做就把一件事做到極致,把“嚴細實”要求貫穿辦文、辦會、辦事的全過程,切實做到“文經我手無差錯、事交我辦請放心”,自覺杜絕“差不多”,追求最完美。
二、長計劃、短安排、立即做
長計劃,就是說要著眼明天、著眼未來、著眼長遠。凡事預則立,不預則廢。一個對人生和工作有計劃的人,他就能胸懷大局、放眼長遠,不為一時一地的不利所困。俗話說得好,愚者賺今朝,智者賺明天。有人說,工作天天短平快、年年馬拉松。其實這其中也要有一個科學合理的長期計劃的問題,切忌貪一時之功、圖一時之名,而要腳踏實地、從長計議。
當然,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,光有長期計劃還不夠,還要善于將其具體化、階段化,也就是要有短安排,從細從實,每天給自己制定一個小的目標,計劃好今天要完成的事情,這樣不僅可以知道每天要做些什么、做了些什么,還可以對工作進行有效控制,讓每一個小目標、短安排的成績,都成為成功路上的階梯和里程碑。
不管是長計劃還是短安排,都要立即行動、馬上就辦,將工作落到實處,否則都只是一句空話。這樣堅持一段時間,就會發現,計劃的工作都能如期完成,工作效果也會非常明顯,工作給我們帶來的快樂也容易獲得。只有做到了長計劃、短安排,才能真正實現有序、有效;也只有把“立即做”當成自己的座右銘,并形成習慣,才能不斷進步。
三、日清月結,有條不紊
所謂“日清月結”,是指辦理現金出納業務必須按日清理、按月結賬。它原本是一個財務術語,運用到工作當中,就是要“今日事,今日畢”,每過一段時間就及時“回頭看”,檢查審視一下自己的工作,確保任務不拖延、事情不遺漏。如果今日事明日做,那一定是“日日待明日,明日何其多”,工作就永遠拎不清、無章法、效果差。有些人責任心不強,工作沒有規劃目標,任務稍重一點,就有畏難情緒,找理由拖延,覺得今天做不完的,明天還可以接著做。殊不知今天的事情做不完,明天的事情也會做不完,“躲過了初一,躲不過十五”,在拖延中自己并不快樂,反而會累積許多壓力,嚴重影響工作效率,甚至導致自信心下降。
所謂“有條不紊”,就是說話做事有條有理,不打亂仗,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習慣,甚至影響一個人的成功和發展。工作往往人少事多,如果缺乏條理性,就會忙亂而效率不高、效果不好。做好日清月結,要統籌規劃、有條不紊,不輕視怠慢眼前和當下的工作,把今天該做的做好,把明天要做的計劃好、準備好,努力做到事不過夜、案無積卷,從容不迫、井然有序地應對復雜工作。